2024-10-18

《沧桑巨变 成就辉煌》——九三学社喜迎盘锦建市40周年优秀征文展播

来源:  发布时间:2024-07-22点击数:735

2024年是盘锦市建市40周年,也是我从青春年少走向人到中年的40年。40年弹指一挥间,盘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素有“湿地之都”美誉的她更加宜居、更加幸福。我想用我的故事和大家一起分享盘锦40年来的巨大变化。

盘锦是个包容的城市,除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辽河油田职工,1979年知识青年返城后,操着外乡口音的外来户也陆续“闯关东”填补到这里。1980年夏天,我家因水库搬迁也落户到当时的大洼县榆树农场的青四,1981年春天,留守的我被母亲从河北宽城的大山里接到这个大平原,对于从未走出过大山的我来说,第一次站在如此空旷的田野里,不由感叹“地球真的是圆的”,那一年我14岁,初中一年级,对营口市没啥概念,直到初三获得市里三好学生时,证书是营口市教育局发的,才意识到自己是营口人。没过多久,1984年6月,“盘锦市”挂牌了,刚上高中的我又成了盘锦人。5年间我从河北承德人变成了辽宁营口人,后又成了辽宁盘锦人,记忆犹新。

40年日新月异,农村的泥泞小路变成了平坦的板油路

记忆最深的就是那土路,路面深深的车辙,坑凹不平,下雨特别的泥泞。我家离中学15里,骑车45分钟。个头小小的我骑着爸爸特意给我买的海燕牌二八大杠自行车,开启了我为期3年的初中生活。晴天我骑车,雨天车骑我。那时的农民都很善良,学生们半路搭过牛车、马车、拦过拖拉机。下雨上学没有伞,身披塑料布,脚穿“长筒靴”,穿行在大干线或者路边的草丛中,浑身湿漉漉,偶尔还得倒倒靴子里的水,满身连泥带草那是常态,15里路上学徒步2小时,放学就得3小时,雨天逃课很正常,而很多路远的孩子也因吃不了苦而辍学。现在都说逢考试必下雨,记得1984年中考那天下大雨,无法骑车,我沿着三干线步行10多里走到305国道,那是多大的幸运让我遇上王同学骑车,才带我到田台考场,晚上和胡同学住在她妈妈的病友家里。1987年取录取通知书回来遇上大雨,土路上骑着车在没打滑摔倒之前拼命地蹬,没过几分钟就摔倒了,只能在路边草丛推着走,又成了落汤鸡。

“要想富强,先修路”,盘锦人民深刻认识到发展经济的命脉在修路,他们用智慧的双手把土路变成砂石路后来又变成了板油路,

如今板油路已铺到了村里房前屋后的街道,学生上学有校车接送,村里还通了班车,以前村里运不出去的大米、柿子,靠着这“黑黝黝”的板油路走向了全国,这条路不仅方便了盘锦人民,也提升了盘锦人民的幸福感。盘锦的路除了村路,还有那京沈高速、盘海营高速、阜盘高速、丹锡高速、盘锦辽滨疏港高速等,云集全域纵横交错。305国道、308省道、211省道由城市中心向域外放射性扩张,而京哈高速绥中至盘锦段改扩建工程也即将竣工。

市内交通,更是硕果累累。环城东路、向海大道、中华路、滨海大道、兴于快速干道、芳草路、兴辽路、霍田路、林丰路等笔直宽广,交相辉映,连接城乡。尤其以向海大道、中华路为代表的两条市内一级公路,双向八车道,纵穿四区一县,直奔大海,为市政府的“双城双核”战略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保障。

40年斗转星移,农村吃的泡子水变成了干净的自来水

20多年前,盘锦农村大多吃的都是泡子水,我们村子有2个大水泡子,春天水渠来水的时候灌满水,少了再续,我们就从水泡子里挑水吃,有时水都是混的,鸭子在里面“戏水”是常有的事,沉淀后的水缸底子必须经常淘,夏天免不了闹肚子。高中三年,在学校吃的地下温泉水,让我的胃肠没了免疫力,回家就拉痢疾,因此家里常备黄连素和痢特灵。

后来,农场打了岩层下的深水井,村村吃上了干净的自来水,现在已经接通城市自来水管网,实现24小时供水了。

水是生命之源,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有水的地方才是生存的地方,辽河水养育盘锦人,盘锦的水见证了盘锦的发展,整个城市是以水为轴,人民傍水而居,享受着生态诗意的美好生活。

40年科技进步,水稻辛苦的人工种植变成了全过程机械化

曾经的我们,五一、十一都是劳动节。农村学校还有农忙假,稻田插秧累得直不起腰,那时是我唯一喜欢下雨的时候,可以雨休;国庆放假割3天稻子,累得混身疼。

现如今由于科技的进步与发展,水稻育苗实现工厂化、智能化,水稻从插秧到收割全部机械化,打药、施肥也用上了无人机。随着农村土地流转,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的涌现,新型职业农民文化水平、技术能力越来越高,盘锦率先实现了农业现代化。

40年攻坚克难,成就盘锦“中国稻蟹之乡”的美誉

1991年,我从大连水产学院水产养殖专业毕业了,分配到盘锦市水产技术推广站,从此便与河蟹结下了不解之缘。从事水产事业30多年,参与了盘锦河蟹人工育苗、人工养殖的技术研究,制定了河蟹生产系列标准,积极开展技术服务与推广,为盘锦河蟹产业的发展尽了一份力量,也见证了盘锦河蟹的发展。

盘锦位于辽河三角洲,渤海之滨,有“湿地之都”的美誉,素有“九河之稍”之称,境内共有自然河流 21 条,水库 14 座,海淡水资源丰富。在盘锦曾流传着这样的民谣:棒打獐子瓢舀鱼,螃蟹爬到被窝里。1984年盘锦建市后,水产科技人员开始河蟹苗种人工繁育试验研究,1985年成功繁育出河蟹苗,获得了辽宁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90年前后,开始河蟹人工育苗生产性实验。1991年,河蟹工厂化育苗厂建设如雨后春笋,10年间育苗技术日臻成熟,盘锦河蟹育苗技术人员遍布辽宁、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等沿海地区,独领风骚。2000年开始,盘锦市率先开展土池生态育苗研究,河蟹苗种繁育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技术水平,本世纪初在全国得到普及,蟹苗产量、质量大幅提高,生产成本大幅下降,推进了河蟹产业快速发展,盘锦市也成为北方河蟹育苗生产基地。

也是在1991 年,盘锦市大洼县荣兴乡斗沟子村农民李宝齐在自家 4 亩稻田投放 3 斤蟹苗养殖河蟹,产扣蟹 1200 斤,获利 11000 多元,由此盘锦首创的稻田养殖河蟹得到快速推广和普及,如今稻田养蟹面积已经90多万亩,成为盘锦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40年来,盘锦河蟹产业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产、供、销一体化到蟹文化的兴起,盘锦河蟹和盘锦蟹田大米一样成为闻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的两张耀眼的名片。从 2000 年到 2023 年连续举办的 21 届蟹王争霸赛和河蟹文化系列活动,到“盘锦河蟹”获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以及最具影响力区域公共品牌,再到胡家河蟹市场被称为“天下第一河蟹市场”,盘锦河蟹的影响力越来越大。2006年被授予“中国北方河蟹之乡”称号;2009年被授予“中国河蟹第一市”称号;2015年被授予“中国河蟹产业先进市”称号;2023获批“辽宁省河蟹产业质量品牌提升示范区”;2023年被授予“中国稻蟹之乡”称号。

人生有几个40年,我把最好的青春年华留在了盘锦,久居他乡成故乡,我早就爱上了这座年轻的城市。周末我时常徒步回家,欣赏田野那春种的繁忙、夏日的油绿、秋季的金黄、冬天的苇花,还有田间随处可见的塑料围墙,那里是河蟹的家园,是农民致富的希望。2024年,盘锦建市四十年,让我们不忘来时路,抱着必胜的信念,勇闯天涯的决心,为盘锦的建设发挥余热,为盘锦的辉煌插上一对翅膀,飞向更广阔的蓝天。

(作者:兴隆台区支社社员、盘锦市现代农业发展中心正高级工程师   刘月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