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3

建设京津冀产业梯度转移承接地的建议

来源:  发布时间:2019-09-02点击数:1949

近年来,全市抢抓东北振兴与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机遇,推进“161”重点工程建设,围绕京津冀产业转移为主攻方向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加快建设京津冀产业梯度转移承接地,取得了显著成果。截止到6月末,全市全口径招商项目338个、已开工项目139个,其中来自京津冀地区的分别为211个、96个。

虽然我市承接京津冀产业转移取得了喜人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承接京津冀地区产业转移没有形成合力。京津冀地区产业转移承接地较多,布局相对分散,赴京招商过程中各地“各自为战”,产业选择趋同,同产业竟争明显,难以形成承接整体产业链,引进龙头企业,建立产业集群目的。

二是承接京津冀地区产业转移配套政策不完善。承接京津冀地区产业转移工作过程中涉及一系列政策配套,如“园区共建、产值分计、税收分享、收益分配”等,在政策配套上,研究得还不深不细,没再出台有针对性政策。

三是缺乏承接京津冀产业转移的科技创新能力。我市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薄弱,缺少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所需的产业研发、设计和服务等功能,因此,承接京津冀地区高新技术产业效果不明显。

朝阳作为东北地区毗邻河北最近的城市,交通便捷,基础设施完善,区位优势明显,产业基础雄厚,土地面积广阔,资源禀赋优越,要素成本较低,先天具有参与协同发展的条件,完全可以成为京津冀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

为加快建设京津冀产业梯度转移承接地,促进朝阳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一、明确承接方向和重点,编制发展规划。按照“吸纳承接、融合提升、重点突破”思路,在农产品加工、环保装备制造、金属新材料、汽车零部件、高科技电子、冶金铸锻、陶瓷建材等领域建设一批特色产业集群。瞄准京津冀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多形式、多渠道承接产业转移。编制承接产业转移中长期发展规划和指导目录,分行业明确鼓励、限制承接转移的重点产业。

二、整合资源,优化产业布局。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优化产业分工,大力发展主导产业,积极培育产业集群,形成产业合理布局、错位发展、各具特色的空间开发格局。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产业集聚、特色突出”的原则,创新园区合作共建机制,实现园区产业集群化、资源集约化、功能集成化。促进产业链型发展,依托区域内重点龙头企业、优势产品,按照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的思路,深入挖掘和包装一批上、下游产品,引进相关配套企业,补齐产业链条中的弱势部分,形成上下游纵向协调、横向互补的产业体系。

三、实施“引资”与“引智”双轮驱动。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坚持培育与引进相结合,以自主培养高层次创新型和技能型人才为核心,建立健全产学研合作培养机制和与京津冀高校教育项目合作机制,通过建设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购买专利、技术入股、项目带技术等形式,多渠道、多形式引进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水平。加强职业技能培训,鼓励支持各类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为重点,开展技能培训,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良好的技能人才资源。

四、促进体制机制创新。创新区域合作机制,搭建合作交流平台,举办区域合作发展论坛,加强转移地、承接地双方高层磋商,加快科技要素、人力资源、信用体系、市场准入、质量互认等方面的对接。创新承接转移模式,积极探索项目招商、产业链招商和产业集群招商模式,争取引进一批产业关联度大、技术含量高、辐射带动力强的重大项目。鼓励承接地通过委托管理、投资合作等多种形式与发达地区特别是京津冀合作共建产业园区,积极发展共建共享、收益分成的“飞地经济”。 创新产业园区管理模式,鼓励区、县突破行政区划界限,跨区域合作共建承接产业转移园区。合理引导民营资本以参股、合资合作、独资等方式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行业和领域。

五、积极改善承接转移的支撑条件。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有效降低企业经营行政成本,优化政务环境,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提升服务能力和办事效率,最大限度地为投资者提供快捷、便利的办事环境和服务完善、管理规范的营商环境。改善发展环境,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营造尊商、重商、助商的浓厚社会氛围。进一步清理行政审批事项,为转移企业提供交通、消费、休闲、娱乐、医疗和子女入学等便利条件。强化政策支持措施,在土地、财税、金融、环保、技术、人才、审批等方面,最大限度地打造政策、环境梯度差,构建政策环境支撑体系,形成承接产业转移的“政策洼地”。同时,不宜出台过度优惠和鼓励政策,摒弃让渡公共福利和企业社会责任来吸引投资,把好转移产业质量审核关,避免转移产业的“候鸟”现象。(九三学社朝阳市委办公室主任马久林在822日朝阳市政协“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对口协商会议”上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