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23

【学习先贤 凝心铸魂】王选先生生平事迹简介

来源:  发布时间:2023-11-30点击数:368

【生平简介】 出生于上海,江苏无锡人。1954年,考入北京大学数学系,大学三年级时选择计算数学专业,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留校在无线电系任教。1964年,承担了DJS21机的ALGOL60编译系统的研制。1975年,开始从事汉字信息处理系统工程(七四八工程)中“汉字精密照排系统”的研究。 1981年,主持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原理性样机华光Ⅰ型。1985年至1993年,先后主持研制成功并推出了华光Ⅱ型到方正93系统共五代产品,以及方正彩色出版系统。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3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同年当选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出任电子出版新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北大方正技术研究院院长,方正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首席科技顾问,中国科协副主席等职。1995年,加入九三学社,当年当选为社中央第九届委员会副主席,任职至第十一届。1996年,当选为中国科协副主席。1998年,当选为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担任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00年,确认肺癌。2002年,获得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3年,当选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2006年2月13日,上午11时03分在北京病逝,享年70岁。

【科学成就】 成功研制汉字激光照排系统 推动印刷技术革命 自1975年开始参与汉字信息系统中“精密照排信息系统”的研究,病痛缠身的王选和他的夫人陈堃銶没有寒暑假,没有星期天,甚至没有白天和夜晚。他极有魄力的跳过当时日本流行的第二代机械式照排机和欧美流行的第三代阴极射线管照排机,直接研制国外尚无商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最终获得成功,实现了我国汉字印刷术“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为中国印刷技术带来了第二次革命,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占领99%的国内报业市场以及90%的海外华文报业市场。王选也被称为“当代毕昇”。从某种意义上说,拯救了汉字的未来,王选先后获得首届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奖、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首届毕昇奖、两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专利金奖、陈嘉庚技术科学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政治贡献】 倡导科技及科技成果产业化 王选对科研项目的市场前景有着敏锐的洞察力,上世纪80年代起,他就身体力行致力于科研成果的商品化。倡导产学研相结合,力主由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与北大方正集团共同成立方正技术研究院,在北大方正集团中建立起中远期研究、开发、生产、系统测试、销售、培训和售后服务的一条龙体制。2005年在病情进一步恶化,已很难出席公务活动的情况下,还强忍病痛,写下了《自主技术产品出口的若干思考》、《试谈科研成功的因素》《要有超过外国人的决心和信心》等2万余字的文章,把自己多年来自主创新和科学研究的经验和方法留给世人,奉献国家。这些重要的意见建议,对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意义。8月,病情稍有好转的王选还参加了在中南海召开的中共中央就“十一五”规划召开的民主协商会。他在会上又提出两点建议,呼吁“国家科研经费应重点投向充满活力和创新能力的科研团队”,强调要建立科学、公平的科研经费分配机制,努力实现更好的投入产出比。作为“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总体战略顾问专家组”成员,王选经常发表意见和建议。他撰写了《制定与实施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一些思考》,建议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要把掌握核心技术作为高新技术发展的重中之重,加大对我国原创技术的支持力度。

【轶事选编】 提携后进,甘为人梯 1993年春节期间,王选花了两个星期完成的一项设计,却被学生刘志红一句话否定了。他意识到,在新兴技术领域,年轻人有明显的优势,于是决定退出科研一线,全力培养年轻骨干。他放手让学生去独立承担科研,使年轻人具有创造历史的主人翁感、成就感和荣誉感。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才能,使他们带领团队冲锋陷阵,这是高额奖金买不到的。在王选晚年患病后,想得最多的还是年轻人才的培养。2005年10月,王选的身体已非常虚弱,但他仍提笔写下了近7000字的文章《给优秀人才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提出“要让优秀人才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要解脱他们的杂事和各种干扰,使他们心无旁鹜地埋头创新。”“优秀的科研领导人和管理者应爱才如命,把创造条件、充分发挥手下成员的才华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 深爱九三 王选对于社组织有着极其深厚的感情。他虽然担任着社中央副主席职务,社务活动繁忙,但是他经常抽出时间来参加基层组织的活动。1998年春节前夕,社北大委员会举办新春联谊活动,王选高兴地来到社员中间。2000年新春前夕,工作繁忙、病魔缠绕的王选又一次抽时间参加北大委员会的新春联谊会上,叮嘱大家“在改革大潮中,科研工作者要淡泊名利,不为金钱、名利所诱惑。”2005年初,新一届社北京大学委员会成立,很多年富力强的中青年教授调整到委员会中,为了更好地支持委员会开展工作,他专门为委员会题词,勉励大家。一些社的地方组织特别希望能听到王选的报告,对他们的热情恳请,他总是尽量安排时间,满足愿望。他患病以后,社中央不轻易请他出席会议活动,但是,如果需要他出席,他都抱病参加。2005年9月,社中央召开九三学社成立60周年纪念大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贾庆林同志出席,需要王选担任会议的主持人。他强忍病痛,坚持主持了纪念大会。 无私大爱,赢得了广泛的尊敬和爱戴 身为两院院士、北大方正控股董事局主席,王选居住在北大分配的70平米的单元房里,家里陈设简朴。他始终不愿搬入院士楼,他说:“我已退居二线,住这个房子就行了。若有可能,应尽量改善在一线工作的年轻人的居住条件,现在都是在靠他们出成果。” 对于九三学社,王选更是情深意重,当得知社员的爱人患肺癌时,王选夫妇不仅热情地鼓励患者与疾病作顽强的斗争,还用自己的钱帮助从国外购买新药,每个月要2万多元。王选夫妇两人不仅记着什么时候药快吃完了,什么时候该把药送过去了,而且每次送药都要附上一封信,劝慰患者和家属不要在意费用,费用由他们来承担。这件事一直坚持下来,除了几个当事人,知道的人很少。 王选对待自己近乎苛刻和吝啬,但是,对学校和方正,对科研事业,对九三同仁却慷慨大方。他夏天一身白衫黑裤,冬天外罩一件夹克,为数不多的几套西装只在正式场合穿。他写字打印的纸张都是两面使用,手稿大多写在废纸背面,一些内部文件传送使用的也是旧信封。王选夫妇从上世纪80年代初几十块钱,几百块钱的讲课费,到后来数千元、上万元、甚至十几万元的科研奖励,几乎都捐了出去。2002年获得的国家最高科技奖奖金和北大的奖励金共900万元也全部提出设立“王选科技创新基金”。 最后的嘱托:超越王选,走向世界 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王选要求不再抢救自己,要求去世后捐献角膜,捐献遗体。他在遗愿中要求“安乐死”,提出“不愿意浪费国家和医生们的财力、物力和精力,并且死了以后不要再麻烦人”。直到去世前三天,王选还在看关于研究所发展建设的工作汇报,并艰难地让秘书转告有关负责同志,要开展好相关工作。他在遗愿中希望年轻一代务必“超越王选,走向世界”。 感动九三人的“王选关怀基金” 王选惦念着深爱的九三学社和社内同仁,在弥留之际,叮嘱夫人拿出100万元书稿,去资助因患癌症而至贫至困的九三社员。在他去世后不久,夫人陈堃銶将100万元书稿捐赠给了九三学社中央。经过慎重考虑,社中央决定设立“北京九三王选关怀基金”用于长期资助身患重病、生活困难的老社员。2006年6月基金正式成立,时至今日,基金已累计资助来自全国社各级组织的病困社员近200名,资助款额达500万元;资助100万元为千余名社员免费体检、定向资助贵州毕节威宁、河南等地的“九地合作”重点项目;举办论坛,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资助九三青年社员科技研究项目,促进产、学、研合作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