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23

【学习先贤 凝心铸魂】陈芳允先生生平事迹简介

来源:  发布时间:2023-12-04点击数:382

【生平简介】 陈芳允,1916年4月3日出生于浙江省黄岩县。无线电电子学、空间系统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31年在黄岩县立中学初中毕业,后到上海浦东中学读高中。1934年,考入清华大学机械系,一年后转入物理系。1938年至1941年在昆明清华无线电研究所任助教。1945-1948年在英国A.C.Cossor无线电厂研究室工作。 1948年6月,陈芳允回国,在中央研究院生理生化所任技正。1951年加入九三学社。1952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生化研究所任技正。1953年调北京,主持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筹备处工作。1954年并入物理研究所(所长为钱三强),组建成电子研究室,陈芳允任该研究室主任。1956年后,陈芳允调入电子学研究所,任该所脉冲技术研究室主任。1957年,对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进行了无线电多卜勒频率测量,并和天文台的同志一起计算出了卫星的轨道参数。1963年研制出国际领先的纳秒脉冲采样示波器。1965年开始参加我国空间技术工作,于1967年调到国防科委第26基地,从事我国卫星地面测控网的研制和建设工作;1967年,陈芳允调至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新成立的卫星测量部,指导卫星测控设备的研制和发射台站的建设等工作,直到1975年为止。1976年调国防科委测量通信总体所任副所长,同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7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4年调国防科工委科技委任常任委员。1985年被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91年被选为国际宇航联合会副主席。1992年陈芳允提出地球环境观测小卫星星座的系统方案。 1993年12月15日与姜岩讨论给江泽民关于纳米技术的报告。1997年4月7日至10日,陈芳允与杨嘉墀、王大珩、三位院士以“863”计划的名义发表了《我国月球探测技术发展的建议》。1999年陈芳允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0年4月29日,84岁的陈芳允因运动神经元病中枢性呼吸衰竭去世。

【科学成就】 卫星控制 陈芳允是中国卫星测量、控制技术的奠基人之一。1957年,原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时,他即对卫星进行了无线电多卜勒频率测量,并和天文台的同志一起,计算出了卫星的轨道参数,该方法成为以后中国发射人造卫星所采用的跟踪测轨的主要技术之一。1965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研制工作正式启动。陈芳允担任了卫星测量总体技术负责人。当时,卫星测量在中国是一个全新的技术领域,特别是对卫星的跟踪观测到底采用哪种手段和方案,中国还没有经验。为此,陈芳允带领技术人员深入研究,大胆实践,反复论证。陈芳允不仅主持了技术方案的设计,还参加了设备研制和测量台站的建设工作。经过他与其他技术人员实地考察,分别在新化、南宁、昆明、海南设立了四个多普勒测量站。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升空,地面观测系统很快抓住目标,进行持续跟踪、测量与计算,及时预报了卫星飞经世界各地的时刻。由陈芳允主持完成的卫星测量方案非常有效,不仅圆满完成中国第一颗卫星测量任务,而且为中国卫星测控网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随后,陈芳允参加了中国回收型遥感卫星测控系统方案的设计和制定工作。那时正值"文革"时期,陈芳允被下放到陕南一工厂进行"锻炼""改造",在此期间,陈芳允设计完成了遥感卫星的测控系统方案,为中国第一颗遥感卫星成功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 频率分配技术 1977年,中国建造了"远望号"航天远洋测量船,成为继美、苏、法之后第四个拥有航天测量船的国家。由于船上多种测量、通信设备,光天线就有54部,各种设备间电磁干扰严重,影响了正常工作。陈芳允利用频率分配的方法,解决测量船上众多设备之间的电磁兼容问题,使各种设备得以同时工作而互不干扰,成功地解决了"远望号"船电磁兼容这一重大技术难题,并在中国向太平洋发射运载火箭试验中首次得到验证。 微波统一系统 1970年4月,中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成功后不久便提出发射同步定点通信卫星的计划。陈芳允经过详细的调研和计算,提出了用"微波统一测控系统"来作为通信卫星发射和定点保持时的跟踪、测轨、遥测和遥控。统一系统大大节省卫星载荷的体积和重量,特别是星上天线的数目,同时也大大节省了地面设备的规模和投资。他的建议得到了卫星测控部和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领导的批准和支持。后来他和测量通信总体所的人员与航天部空间研究院的科技人员密切合作,进一步精心设计,使这一系统更为完善。他们对设备的研究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协调了卫星应答机和地面系统之间以及地面各分系统之间的关系。两套微波统一系统在80年代初期制成后被安装在陕西的渭南和福建的沙县,它们对1984年和以后中国通信卫星的发射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双星定位系统 1983年,陈芳允和合作者提出利用两颗同步定点卫星进行定位导航的设想,这一系统称为"双星定位系统"。这个系统由两颗在经度上相差一定距离(角度)的同步定点卫星,一个运行控制主地面站和若干个地面用户站组成。主地面站发信号经过两颗同步定点卫星到用户站;用户站接收到主地面站发来的信号后,即作出回答,回答信号经过这两颗卫星返回到主地面站。主站-两颗卫星-用户站之间的信号往返,可以测定用户站的位置。然后,主地面站把用户站的位置信息经过卫星通知用户站。这就是定位过程。主地面站和用户站之间还可以互通简短的电报。2000年10月随着2颗北斗导航实验卫星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拥有自主的卫星导航系统了。是继美国第一个拥有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苏联第二个拥有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NASS)后,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美国GPS系统历时16年,耗资120亿美元,由24颗卫星组网,而中国的北斗系统只由两颗卫星组成,在经济上更算,而且中国的北斗系统某些功能超过美国的GPS,北斗系统它同时具备定位与通讯功能,不需要其他通讯系统支持。

【政治贡献】 拒绝内战 1948年5月,陈芳允从英国回国。在上海不愿为国民党打内战出力,拒绝航空委员会调派去上海机场工作,同妻儿回黄岩老家,受到工厂记大过处分。10月,正值淮海战役期间,航空委员会调陈芳允去南京工作,他不愿帮国民党政府打共产党,跑回湖州找当医生的岳父为他拔去一个脚趾甲,造成假伤,回到上海住进医院里。上海解放前夕,在地下党的领导下,陈芳允参加维持秩序的革委会,劝阻中央研究院的科技人员不要跟国民党去台湾。 “863”计划 1986年3月,陈芳允与王大珩、杨嘉墀、王淦昌一起提出了对中国高技术的发展有重要意义的《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在邓小平的亲自批示和积极支持下,国务院在听取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经过认真研讨、论证,制定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拨款100亿元,选择生物、航天、信息、激光、自动化、能源、材料等7个技术领域的15个主题项目,制定了中国高技术发展的"863计划",为中国高技术发展开创了新局面。 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1999年9月,与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王大珩等共23人一起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轶事选编】 给自己理发的科学家 有人说:要记住陈芳允,只需记住他的两个特点就行:一是自己给自己理发,二是自己给自己缝补衣服。陈芳允的头发长了,从来不去理发店。他说,去理发店太费时间,不是理发师傅等你,就是你等理发师傅,有时一等就是半个小时,结果还未必满意。所以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他练出了一手绝活儿——自己给自己理发。陈芳允的另一招是自己给自己缝补衣服。由于他的祖父是有名的裁缝,所以他从小便与针线打上了交道。就是在81岁高龄,一旦衣服烂了需要缝补,只凭一种感觉和经验,他仍能将手中细细的线轻松地穿进那个小小的针眼。 情系母校 作为黄岩中学毕业的校友,陈芳允对黄岩中学怀有特殊的感情,对黄岩中学的发展非常关心,1995年6月5日,陈芳允为黄岩中学题词:愿黄岩中学发展、提高,为家乡及全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材。在1999年住院期间,陈芳允以《漫漫人生路拳拳报国心》为题,给他少年时黄岩中学的同学王克晟(黄岩中学的老师现已退休,也是王有器老师的父亲)写了一封信,信中讲述了自己的人生经历,自己思想观念的发展历程,以及自己工作的情况,并希望自己的经历能对母校的学生起鼓舞作用。这封信后来在黄岩中学2000年1月的校报《清献园》上全文登载出来。此时的陈芳允已经病的很重,但他还特意托人给他的母校黄岩中学随信寄来2000元钱,表示支持母校建设的一点心意。这是陈芳允一生中写的最后一封长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