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23

【学习先贤 凝心铸魂】张光斗先生生平事迹简介

来源:  发布时间:2023-12-21点击数:397

【生平简介】 张光斗(1912-2013)江苏省常熟人,水利水电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墨西哥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 1912年5月,张光斗生于在江苏常熟。 1934年秋,张光斗考取清华留美公费生。 1935年,他在美国加州大学学习水利工程,获硕士学位。 1936年去在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1937年夏,张光斗在丹佛美国垦务局实习,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工程师训练。抗日战争开始后,张光斗爱国心切,弃学回国。 1937年底,张光斗到资源委员会龙溪河水力发电工程处工作,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张光斗参加并领导了我国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批水电站的建设,为国家培养了第一批水电工程技术人员。 1942年,他被派去美国学习大型水电站建设。 1945年4月,张光斗回国参加三峡工程工作。1945年6月,资源委员会成立全国水力发电工程总处,张光斗先后任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 新中国成立后,张光斗到清华大学任教授,兼任黄河水利委员会、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官厅水库工程局的技术顾问,参加设计工作。他还参加淮河、黄河、长江、永定河水利工程建设。 1952年,清华大学增设水利系,张光斗任水工教研室主任、副系主任,在国内最早进行结构模型试验。 1955年,张光斗负责组建中国科学院水工研究室,并兼任该室主任。 1956年,他参加制订12年远景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任水利组组长。 1958年7月,清华大学与水利电力部合作成立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张光斗任院长兼总工程师,负责设计密云水库。 在“文化大革命”中,张光斗遭受迫害。1972年冬,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他恢复工作,并应邀参与葛洲坝工程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清华“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中,他又受到冲击。1976年唐山地震,密云水库白河大坝保护层滑坡,他被召回水库。虽然他在工地继续受到批斗,但仍然全力工作。 20世纪70年代初,张光斗参加潘家口水库的设计工作,为解决天津供水问题做出了贡献。 1978年,张光斗再次恢复工作,先任清华大学水利系主任,后任副校长。同年,兼任中国科学院水电部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院长,并参加了国家科学和技术科学规划工作。他还任中国水利学会副理事长,《水利学报》主编,《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副主编等职。 1983年,张光斗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兼技术科学部副主任,还被任命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同年,国家教委直属高等工程院校教育研究协作组成立,他任组长。他还任国家教委世界银行第一大学发展贷款项目评议委员会主任。他参与调查国内外工程教育情况,发表了多篇发展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文章。 1984年,他改任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和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从同年起,他开始《水工建筑物》专著的编写。

【科学成就】 张光斗奉献中国水利水电建设和教育事业70多年,在水利水电工程教育、科研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系统的、创造性的贡献,编写了《水工建筑物》等三部学术著作;负责设计密云水库、渔子溪等水电站;参加了黄河和长江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工作;为葛洲坝、丹江口、三门峡、小浪底、二滩、三峡、龙滩等多座大型水利水电工程提供技术咨询。曾获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哈兹国际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何梁何利奖、水利事业功勋奖、光华科技成就奖等多项国际国内荣誉奖励。 他努力发展我国的水利水电科研事业。在国内首创水工结构模型试验,为国内大中型工程做了大量光弹性力学和地质力学模型的试验。他长期从事拱坝坝肩岩体稳定研究,任中美科技合作项目“地震时拱坝与库水和地基相互作用”的中方负责人。他不仅在实验室内做了大量理论分析及实验工作,还多次现场实测,提出了有创见性的报告。 他领导的科研组提出腹拱坝新坝型,被风滩、牛路岭等大中型水电站采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他领导的“地质力学模型试验技术及其在坝工建设中的应用”研究项目,其成果对东江、东风、二滩等许多大型电站均有重大意义,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他还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中国工程院工程科技成就奖、中国水利学会功勋奖。1981年,他荣获美国加州大学授予的哈斯国际奖。 张光斗先生于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政治贡献】 1954年加入九三学社。九三学社第六、七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顾问。张光斗多次参加学生爱国运动,反对“二十一条”、抗议济南惨案和五卅惨案。1931年,交大在地下党的领导下成立了学生抗日救国委员会,他积极参加,两次去南京请愿,被追打押送回沪。张光斗后来回忆说:“在学生时代,爱国主义深入我心。” 1994年,经10多年的努力,随着国家工程技术的发展和需要,张光斗与王大珩等6名科学家联名向党中央国务院上书成立中国工程院,终于得到批准,正式成立了中国工程院。张光斗被聘为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8年,张光斗等人向中国工程院建议,设立“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咨询项目,得到工程院的同意和国务院的支持,成立了由钱正英任组长、张光斗任副组长的项目综合组,组织43位两院院士、300多位专家,历经两年的工作,提出了综合报告和专题报告,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提出了总体战略,得到国务院的重视。

【轶事选编】 当代“李冰” 70多年来,除了在清华园的的三尺讲台上传道授业解惑外,张光斗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崇山峻岭、急流险滩间度过的。在施工现场,这位身材瘦小的大教授头戴安全帽,脚蹬没膝高的黑色胶靴,和工人们一道下基坑,爬脚手架。为了查勘到第一手资料,他时常像壁虎一样甸甸爬行于悬崖峭壁。到了髦塞之年,身体已大不如前了,张光斗仍然要“事必躬亲”。作为国务院三峡工程质量检查专家组的副组长,张光斗在工程建设期间每年都要数次赶往他魂牵梦绕几十年的三峡,帮助解决技术难题,向国务院提交检查报告。2000年底,时年89岁的张光斗和潘家铮院士等专家来到三峡工地,为了检查导流底孔的浇注质量,他亲自爬到几十米高的仓面。由于眼睛不好,他便用手去摸导流底孔表面的光滑度。一代老工程师的敬业精神,感动了在场的工程人员。张光斗经常用水电史上一些失败的例子告诫年轻的水电工程师:一颗残留的螺丝钉会毁掉整个导流底孔,危及大坝安全。一定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从黄河上游的龙羊峡、拉瓦西到长江中上游的葛洲坝、三峡工程,从雅碧江的二滩到红水河的龙滩,没有哪一座重要的水坝在遭遇重大技术难题时,没有得到过张光斗的指导。有感于张光斗对中国水利水电事业的卓越贡献,中国工程院首任院长宋健称赞他为“当代李冰”。 幽默、认真与执著 随着年事增高,张光斗外出的时间相对少了些。也许是一辈子跑惯了水利工地,家的清静悠闲他很难适应。每天吃完早饭,他都要步行近2公里赶到办公室,直到2005年底。 “偶尔有一天没来,他都会感到很不好意思。‘小寇,我偷懒了’”。在张先生身边工作两年多的博士寇立夯说道。张先生非常幽默,但更认真。 1989年,张光斗与水利水电科研院陈志恺所长联名上书中央,略陈中国水资源严峻形势,提出解决对策。中央领导很快批示:“要未雨绸缪,毋临渴而掘井。”此后,水资源保护与开发被列为国家战略重点,水利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大发展阶段。 用电脑一字字敲出大作 84岁高龄的张光斗开始学习电脑打字,起因是张先生的手经常颤抖,写的字别人不识,影响了工作。张光斗是江苏常熟人,口音很重,他克服了种种困难,学会了用电脑录入。学生寇立夯说“张先生的回忆录《我的人生之路》近60万字都是他自己用电脑一个字一个字输入的。” 我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 清华大学11公寓12号,这栋老屋陪伴着张光斗走过了45年的人生历程,在2000年蓝旗营的院士楼建成的时候,他坚持还要住在这里,理由很简单,“要把地方留给年轻的教师,他们住的地方还不够。” 对荣誉,老人看得很淡。他最关心的是还能为祖国做多少工作。“我感到很是惭愧,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事情,感到受之于人民多,为人民工作得少。” 在孙女张彤眼中,爷爷是最亲近的人。“爷爷经常对我们说,他是农民的孩子,和他同样有聪明才智的人很多,但没有条件上学。他有机会上学、工作,就要在自己有能力时更多地回馈这些衣食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