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23

【学习先贤 凝心铸魂】王淦昌先生生平事迹简介

来源:  发布时间:2023-11-28点击数:384

【生平简介】 王淦昌(1907—1998),江苏常熟人。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0年赴德国,入柏林大学,在L·迈特纳指导下从事β衰变能谱研究。1934年4月回国,先后在山东大学、浙江大学任教授。1949年5月参加革命工作。1952年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副所长。1955年当选为中科院学部委员(院士)。1961年4月,改名为王京,负责冷试验技术委员会的领导工作,从此隐姓埋名17年投身到我国核武器的研制工作。1978年,任核工业部副部长兼原子能研究所所长。曾任第三、四、五、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科协副主席等。1950年加入九三学社。九三学社第四、五、六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七届中央委员会常委,第十届中央委员会名誉主席。197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8年12月1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科学成就】 我国核武器主要奠基人 王淦昌参与了我国原子弹、氢弹原理突破及核武器研制的试验研究和组织领导,是我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由于他对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和国防建设的卓越贡献,曾荣获两项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一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等多项重要奖励。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预言中子与中微子 1930年他在柏林提出用云室来研究由α粒子轰击铍核时发现的一种高能射线,这一设想由于导师不支持而未能实现。一年多后,英国的查德威克就是通过这样的实验发现了中子。1941年他提出通过轻原子核俘获K壳层电子释放中微子时所产生的反冲探测中微子。一年后美国物理学家J·S·阿伦按其方法进行实验,证实了他的预言。这被认为是1942年世界物理学的重要成就之一。 证实反粒子存在 1959年在前苏联杜布钠联合核研究所发现反西格马负超子(Σ-)。这一发现进一步证实了任何粒子都存在反粒子的理论预言。 创始核聚变理论和研究 1964年,他独立地提出了用激光打靶实现核聚变的设想,是世界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理论和研究的创始人之一,也使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科研工作走在当时世界各国的前列。1984年,他又领导开辟了氟化氪准分子激光惯性约束聚变研究的新领域。

【政治贡献】 高瞻远瞩我国高技术发展 王淦昌非常关心我国科学技术,特别是高科技事业的发展。1986年3月,他与王大珩、杨嘉墀、陈芳允一起提出了对我国高技术的发展有重要意义的建议,在邓小平的批示和积极支持下,国务院在听取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我国高技术发展的“863计划”,为我国高技术发展开创了新局面。

【轶事选编】 在抗美援朝中的王淦昌 朝鲜战争爆发后,王淦昌等人奉命进入朝鲜,检测确定美国是否使用了原子武器。到了朝鲜后,他们把从前线带回来的一些弹片摆在面前,用盖革计数器反复测量,一连工作了好多天,始终没有发现计数量明显增加的现象。为了慎重起见,王淦昌亲自戴上耳机,又对弹片进行测量,还是没有听到“嗒嗒嗒”的响声明显增加,这回可以肯定地判断,这些弹片不是原子炮弹爆炸的残骸。 王淦昌把测量的结果,向司令部首长做了详细汇报。最后的结论是:美军在朝鲜战场上到目前为止,没有使用原子炮弹。大家分析,美国用的这种杀伤力很大的炮弹,大概是一种叫做“飞浪弹”的新式炮弹。王淦昌在朝鲜战场上整整工作生活了四个多月。 倡导启发式教育 王淦昌1934年4月从德国回国,同年7月受聘于山东大学物理系任教。那时他才二十几岁,是位年轻的知名教授,又因为他长得一副娃娃脸,有些老教授都戏称他为“娃娃教授”。他一直活跃在物理发展前沿,造诣很高,备受大家敬重。他来校后提倡启发式教学,循循善诱,重视学生的基础教育和实践能力。 一次,一位学生向他提出一个自己认为难以解释的光学现象,请他指点。王淦昌先是一言不发,弯下腰用手提起他的蓝色长衫的一个襟角,往长衫上甩了一些水,然后双手提高长衫的两个襟角,对着窗外的天空,让那位提问的学生在后面往外看,接着问那位学生:“明白了吗?回去想想再来讨论。”学生问的这个问题,说不上是个难题——衣服湿了为啥颜色会变深呢?看着王淦昌先生的神情,当时旁观的学生进入了深深思考,最后终于明白过来。有的学生还在脑子里闪出了一系列其他问题。 光耀星空 为了纪念王淦昌,2003年9月下旬,在合肥举行的中国第八届全国物理协会代表大会上,一颗由国家天文台台施米特小行星巡天项目组发现的小行星,经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命名为“王淦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