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02

社省委对口联系桓仁满族自治县宣传之二十二——桓仁黄芪

来源:  发布时间:2023-10-10点击数:734

黄芪,又名黄耆。为植物和中药材的统称,是国家三级保护植物。 桓仁地处山区,野生药材资源丰富。据《桓仁县志》(1877-1985第二章第四节)记载,黄芪是“多年生草本植物。1960年辽宁省药材科学研究所桓仁试验站在标本园试栽内蒙古黄芪10平方米;在桓仁县参茸场宋家沟老参地种东北黄芪8亩(生产田),在该场梯田埂种东北黄芪4亩(生产田),以上3处种植地黄芪长势良好,获得成功,继而向全县推广。黄芪培植呈现一个高潮,……”

 

《桓仁年鉴》(2012概况第41页)记载,“桓仁黄芪,根呈圆柱形,大多为直条状,少有分枝,上端略粗,下端渐细,……” 黄芪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50~80厘米。主根深长,棒状,稍带木质,浅棕黄色。茎直立,上部多分枝。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6-13对,小叶片椭圆形或长卵圆形,先端钝尖,截形或具短尖头,全缘,下面被白色长柔毛;托叶披针形或三角形。总状花序腋生,小花梗被黑色硬毛;花萼钟形,萼齿5;花冠蝶形,淡黄色;雄蕊10,2体(9+1);子房被疏柔毛。荚果膜质膨胀.半卵圆形,先端尖刺状,被黑色短毛,种子5-6枚,肾形,黑色。花期5-6月,果期7-8月。 黄芪产于中国华北、东北、内蒙古和西北,主产于山西、黑龙江、辽宁、河北等省,四川,前苏联、朝鲜和蒙古也有分布。现广为栽培。 黄芪系深根作物,应选择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向阳高燥的中性或微酸性砂质壤土,平地或向阳的山坡均可种植,前茬以禾本科作物为宜。于早春利用灭茬(旋耕)深松起垄机进行土壤深松起垄或小四轮悬挂凿式深松铲深松起垄,深度达35cm以上,利于保墒,同时提高出苗率20%-30%。加深耕作层,改善耕层结构,利于根系伸长、增粗、分叉减少,既提高产量,又提高质量等级。结合整地化肥深施到耕层15cm左右做基肥,每667平方米施入有机肥3000-4000kg,三元素复合肥(N、P、K各15%)20kg,配以复合生物菌肥1kg。

一、特殊品质 桓仁黄芪,根呈圆柱形,大多为直条状,少有分枝,上端略粗,下端渐细,长10-50cm,直径0.2-1.5cm;表面淡棕黄色,具纵皱纹及少数支根痕,栓皮易脱落而露出淡黄色的皮部及纤维;皮孔横长,色浅,黄色或暗黄色,略突出;质硬而韧,不易折断,断面显纤维性并显粉性;横切面皮部黄白色约占半径1/2-1/3,形成层淡棕色,木质部淡黄棕色具放射状纹理;气微,味甜,嚼之有豆腥味。 黄芪含有蔗糖、葡萄糖醛酸、黄芪多糖A、B、C、D,黏液质,多种氨基酸、苦味素、黄芪皂苷、胆碱、叶酸、黄烷化合物及含有硒、硅、锌、钴、铜、钼等多种微量元素。

二、药用(食疗)价值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一部)记载:黄芪有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之功效。用于气虚乏力,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萎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等。 黄芪还是百姓经常食用的纯天然品,黄芪来源于豆科植物黄芪或内蒙黄芪的干燥根。清朝绣宫内称其为“补气诸药之最”,民间也流传着“常喝黄芪汤,防病保健康”的顺口溜,意思是说经常用黄芪煎汤或用黄芪泡水代茶饮,具有良好的防病保健作用。

三、产量优势 桓仁地处辽宁东部山区,荒山、坡地较多,土壤、气候、水分条件适宜,为人工种植黄芪等药材提供了广阔的基地。 目前,桓仁黄芪种植的面积达2千余亩,平均亩产200公斤,年产干品黄芪80万余公斤,产值1600多万元。 四、绿色优势 桓仁黄芪生长山林或坡地,远离村镇,不受污水和废气的污染,每亩施入有机肥3000-4000kg,三元素复合肥(N、P、K各15%)20kg,配以复合生物菌肥1kg,无需喷洒农药,从而保证了其天然绿色品质。 桓仁黄芪的销售 黄芪具有食用和药用双重价值。近年来,由于人们对化学合成药物毒副作用认识的提高,国内外医药界开始重视开发天然植物药剂。黄芪作为中草药饲料添加剂,不仅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而且还具有抗病毒的作用,具有安全、无毒且稳定等优点,已开始被用于畜牧业生产,所以应用前景广阔。 桓仁黄芪主要销往本溪药都、沈阳、上海、广州、石家庄、杭州、宁波、香港等地,国外远销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桓仁黄芪已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评定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