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29

带科技进村 为富民引路——岫岩县驻村扶贫工作纪实

来源:  发布时间:2020-12-29点击数:1569

编者按:隋韶奕 营口九三社员、辽宁省果树科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2018年,该名同志加入了辽宁省果树科学研究所驻村工作队,派驻辽宁省鞍山市岫岩县雅河街道办事处河北村从事扶贫工作。  

  下面文章介绍了该同志多年来科技帮扶和产业脱贫在贫困村的做法和经验,剖析了贫困地区致贫因素,并就推动产业扶贫在贫困地区的发展进行了思考。

 

​带科技进村 为富民引路——岫岩县驻村扶贫工作纪实

  2018年,我有幸接替退休同事的工作,加入了我单位唯一支省派驻村工作队,成为了工作队三名扶贫干部之一,派驻辽宁省鞍山市岫岩县雅河街道办事处河北村从事扶贫工作。我的所在村地处辽东山区,距县城15公里,2014年8月,辽宁省委组织部派省农科院果树所扶贫工作队到河北村驻村帮扶,当时全村有贫困户511户,贫困人口1870人,全村耕地面积4800亩,林地26000亩,多年来以种植玉米为主,生产结构单一,产品附加值较低,市场竞争能力较差,我们发现了这个问题后,充分发挥人才、技术和资源优势,针对河北村目前的农业生产现状,遵循科技帮扶和产业脱贫的精准扶贫工作思路,借助农科院相关部门的力量,一边扶持当地特色产业、一边开拓新的致富途径,积极争取项目,壮大村集体经济。

  通过大家的辛苦努力,到2019年末,我们为当地争取项目资金200万元,无偿投入资金近20万元,引进果树新品种20余个,示范推广面积3400余亩,农民接受先进技术和发展高效农业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扶贫先扶志的效果已经显现。到2019年年底实现全村、全县摘帽,全村仅剩贫困户3户,贫困人口7人。

 

查明资源状况 制定产业发展规划

 

  进村后,为了尽快进入角色,打开工作局面,首先查看了全村资源和生态情况,了解生产现状和管理情况。通过走访调查了解到,绝大多数农民以种植玉米为主,经济效益很低,每亩玉米的收益仅为400-500元,人均耕地更不足2亩。村内虽然山地较多,雨量充沛,很适宜发展经济林和果树产业,但经济林和果树数量很少,仅有少量的梨树和山楂树还处于弃管状态;有蚕场13000亩,但是管理粗放,受到各种病虫害的影响较大,柞蚕连年减产,甚至有的年份出现绝产现象;食用菌种植户20余户,但由于缺少技术,管理水平低,产量得不到保障。

  这些情况为我们确定工作重点和发展目标奠定了基础,总结出农民思想观念陈旧、科技意识差、技术落后是制约村民致富的关键所在后,我们及时把所掌握的情况向单位领导做了汇报,并制定了以果致富、多种经营的发展的思路,同时多次与河北村两委班子进行座谈,摆事实讲道理,最终得到村里认可, 制定了先从发展大果榛子和果树新品种入手,发展果树生产的规划,还请来县果树局、省农科院果树所、省农科院食用菌所和省农科院蚕科所的专家共同对全村发展果树产业、食用菌种植、柞蚕放养及大田作物科学种植进行了近期和长远规划,制定了实施方案,为整个帮扶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加强科技培训 转变思想认识 提高农民生产技能

 

  为了增强农民 “自身造血功能”,我们把提高农民生产技能,作为尽快实现脱贫的首要任务,先后请省农科院果树所、省农科院食用菌所的专家对农民进行集中培训和现场指导,传授农业科技知识和生产信息。并先后组织村民到我单位果树试验区和作为果业脱贫典型的黄花甸子陈家村参观学习,这两次的考察学习使他们的思想有所转变,明白了要想脱贫必须转变思想、掌握技术,发展高效农业才能致富,增强了栽植果树致富的信心。

  为解决村内食用菌发菌不好的问题,我们请来省农科院食用菌所专家逐户指导,根据每个种植户不同的问题,传授改进措施,种植户感激的说以前养蘑菇出问题没人管,咱们不敢种蘑菇,现在扶贫工作队把技术送到炕头,蘑菇有病不用愁了。到2019年,全村食用菌种植户已从当年的20余户增加到30余户。

  除了做好包村工作,我们还利用闲暇时间为全县的果业生产做技术依托,传播新技术,培训农村实用技术人才。针对果树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现场讲解、指导,把课堂搬到果园,理论联系实际,便于群众听得懂,看得懂,较好的掌握果树种植各项技能,并结合培训发放技术资料1000多份,多年来为当地培养了一批农民技术员。

 

抓好示范,以点带面

  一、青之园观光果树优新品种示范基地建设

  为起到示范引领作用,驻村工作后,我们带领村里成立了“岫岩满族自治县青之园专业种植合作社”,并建立了休闲观光采摘园示范基地,省农科院果树所工作队作为基地的技术依托单位,整个基地占地面积100多亩,内有从我单位引进的梨、苹果、杏、大榛子等20多个果树新品种。示范基地所在位置原本是一片荒山,改建过程中,我们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带领村民全力做好规划,手把手的传授栽植技术,采用覆膜新技术,提温保水促进树苗根系生长发育,同时与当地政府努力协调,争取到政策和资金,修建了一条从村部到观光果园长达一公里的柏油路,解决了游客开车进山和雨后道路泥泞的问题。经过多年的努力,2019年,苹果、梨、大榛子、桃、杏等果树已进入初结果期,我单位自育品种早金酥梨总产量已达2.4万斤,经济效益达到5万余元,起到很好的引领示范作用,也得到了当地领导的好评和称赞。

  二、温室大樱桃指导与建设

  我们为扶持河北村设施果树的高效农业产业,全程跟踪指导河北村温室大樱桃户的生产,进行技术指导,提高大樱桃种植户的技术水平,提高了大樱桃的产量和质量,从之前每棚不到1000斤的产量增长到每年稳定取得了2000斤左右的产量,每棚每年获利7~10万元。同时,我们积极为村里争取项目支持,在2018年争取到了辽宁省村级综合服务平台建设项目,依托项目实施,建立了6栋大樱桃温室,通过多年的技术跟踪指导,也取得较好的经济收入,目前亩产量已达到500斤以上,每栋温室可获得4~5万元的收入。

  三、柞蚕养殖示范区建设

  驻村工作队了解到了村内柞蚕放养期间步甲虫危害严重,防治困难的问题,迅速引进了省农科院蚕科所生物防治药剂,建立示范区10000亩,开展柞蚕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推广示范,每年免费提供0.8~1万元的生物防治布甲蚕药给困难的养殖户,并邀请省农科院蚕科所的柞蚕专家定期进行技术培训,生物防治布甲的效果明显,防治率在50%~75%之间,大大提高了柞蚕的产量,增加了村民的收入。科学养蚕带动全村柞蚕生产健康可持续发展,使村民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实现了从免费发药不要,到主动买药防治的转变。

 

积极争取 协调项目 壮大村集体经济

 

  多年来,我们为村里争取到项目资金200余万元,为村里筹建了大樱桃温室6栋和300平方米的冷库一栋。为了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从温室结构的设计,到苗木品种的选择、苗木的栽植及栽后的管理全程跟踪服务,并多次赴大连普兰店、金州等地区考察大樱桃苗木及当地温室大樱桃生产情况。温室建好后,我们对技术骨干进行了技术培训,从栽植技术、拉枝、摘心等生长季修剪管理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到扣棚覆膜及覆盖后的休眠期管理都进行了技术指导和培训。此项工作的顺利进展得到了县乡领导的好评和河北村群众的认可。

  2018年10月开始对外承包收取租金,此项目的实施不仅增加承包户的收入,还结束了河北村无村集体经济的历史,使河北村在2019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近两年,我们争取了省农科院第一书记专项科技推广项目的经费支持,用于各示范园农药、肥料投入的支持,增加示范园果树的产量和果品质量,提高了示范效果。2019年协助村委会对岫岩县民宗局项目建设的50栋食用菌棚进行改造,增加建设水电设施,使其达到可生产的能力,并对外出租招商,2019年10月和森铭食用菌种植合作社签订承租协议,投资200万元,建成食用菌接种、生产、贮藏、加工一条龙的食用菌生产基地,该基地的建成极大解决河北村的劳动力就业问题,生产过程中带动河北村劳动力就业多达100~120人,带动了河北村群众脱贫致富。

 

加强科技宣传 增加影响力

 

  从我们驻村开展工作至今,在辽宁省农科院、省果树所网站、扶贫杂志、岫岩县电视台等媒体发表科技扶贫报道、宣传20余次,科技宣传不仅可以通过各种信息渠道传播技术,同时对当地产业还能起到宣传作用,一举两得。2019年4月和8月,工作队在岫岩县电视台两次报道了河北村温室大樱桃和早金酥梨的科技种植及生产情况,受到了全县的关注,吸引了大批的采摘游客,助力了村内果树产业进入良性循环。

 

  2020年是全国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的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指出,确保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要设立过渡期,过渡期内严格落实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为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驻村工作队仍要继续为村里服务,在未来的工作中,依然遵循科技帮扶和产业脱贫的精准扶贫工作思路,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工作围绕地方党委、政府的产业发展规划布局,最终实现共同富裕。